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首页
转发《关于举办 2025 年大学生新文科 实践创新大赛的通知》
【时间:2025-08-03 11:06:01】

各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2024-2035年打造文科实践育人平台深化文科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加强文科实战型人才培养,提高文科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拟举办“2025 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现将大赛通知予以转发,具体要求如下。

一、大赛主题

融创赋能 实践致新

二、大赛目标

“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是面向在校大学生举办的校园赛事旨在强化文科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引导文科专业学生以大赛为平台开展扎根实际、深入一线的实践创新活动,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新思想新技术等内容在各学科专业中真正落地,产出一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文艺作品、应用产品等高质量实践创新成果,提高文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涌现一批实战型高素质文科人才,推动高校文科人才培养实质性“脱虚向实”,将人才“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更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文科培根铸魂价值功能,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实践创新,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更实战。坚持实践导向,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项 目探索和赛事锻炼,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国家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实战型文科人才。

—更融合。深化跨界融合,突破学科之间、校际之间、产 教科教之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建立综合性实践创新平台,推动学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产教的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更创新。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推动项 目式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 展以项目为牵引的实践创新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文科拔尖创新人才。

—更智能。推动数智赋能,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 引导学生运用新兴技术赋能人文社科新发展,研究数字技术伦理性、思想性、智慧性等人文相关新问题,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数字时代文科创新人才。

三、大赛内容

大赛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方向设置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四个组别。参赛团队要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结合专业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志愿服务、国际交流等实践创新活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详见附件 1)

四、参赛要求

 参赛团队要坚持问题导向,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深 度融合,在扎根社会基层、直面真实场景的过程中以专业视角剖析社会问题、解决现实难题,推动学科专业知识在真实问题中的运用,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的感情。

(二)本次大赛面向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大赛参赛形式为团队赛,每支参赛团 3-15名学生和1-3名指导教师组成,其中团队负责人1名(须为文科专业本科生),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段组队。研究生人数不超过团队成员数量的30%。每人限负责一个团队,但可同时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其他团队报名。每位指导教师至多指导 2支参赛团队。

(三)参赛团队只能选择 1个符合要求的组别报名参赛,报名时以参赛团队负责人学籍所在学校作为参赛单位。已获首届大赛决赛金奖、银奖的项目,如内容基本相同并无特别创新进展,不得重复参赛。已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及以上的项目不得参赛。

 四)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应在创意、想法、思路等方面具有原创性,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权利。一经发现或经权利人提出并查证,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各学院对参赛项目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五、参赛形式

参赛项目均须提交《参赛项目报告》(附件 2)及《参赛项目汇报材料》。视项目情况可酌情提交有关支撑材料。其中《参赛项目报告》将作为评审的主要依据《参赛项目汇报材料》须由参赛团队独立完成并真实反映团队亲身实践过程,采用 PPTPDF等可用于汇报展示的形式。有关支撑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调研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报道等反映项目实践过程及成果的材料。

六、大赛赛制

本届大赛采用初赛、决赛两级赛制。初赛由学校组决赛由山东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初赛、决赛均设置网评赛、现场赛两个环节。项目在各赛段各环节的成绩独立计算,不累计。

七、评审规则

大赛评审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接受社会监督。

大赛评审坚持实践导向以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考察学生能否结合专业学习真正深入一线开展实践(包括实践时长、形式、规模、频次等方面),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提高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审指标详见附件 3)

大赛评委以高校专业教育领域专家为主,有针对性的邀请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实务专家参与。

各比赛环节的相关评审资料须留档备查。

八、奖项设置及晋级名额

初赛:设置金、银、铜奖,获奖比例原则上为参赛项目 数的 5% 15%、25%学校颁发赛获奖证书。校按照审核通过项目数的10%推荐晋级决赛项目,每所高校推荐晋级决赛项目最多不超过 8个。

决赛:大赛设置金奖(含冠军1名,亚军1名,季军1名)、 银奖、铜奖、优秀奖,获奖比例视情况确定。

、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8-9 月)

参赛团队通过大赛系统 (网址 https://xwk.sdu.edu.cn/)注册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81报名截止时间9月11报名结束后,大赛组委会将根据资格审核结果分配各高校晋级决赛名额。

(二)初赛(9—10 月)

初赛由学校组织,10月15日前完成晋级决赛的项目推荐工作(按照本校审核通过项目数的10%推荐晋级决赛

项目,每所高校推荐晋级决赛项目最多不超过 8 个)。

(三)决赛(11 月)

决赛由山东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决赛分为网评赛和现场赛,现场赛在西安交通大学进行。

网评赛阶段组织评审专家对所有晋级决赛项目进行网评,以《实践创新项目报告》为主要依据,结合汇报材料、支撑材料,对项目进行评定(评审指标见附件3)。根据网评结果,遴选一定比例的项目晋级现场赛。现场赛阶段组织参赛团队使用汇报材  料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评审专家综合展示及答辩情况进行评定,决出大赛奖项。

(四)赛程时间表

 

赛程

时间

主要内容

校级账号申请

即日起至 8  31 日前

参赛高校发送《大赛管理员信息表》

学生参赛报名

81-9  11 

参赛团队提交报名信息及相关材料

初赛

10  15 日前

参赛高校组织初赛并推荐晋级决赛项目

决赛

11 月中旬

组织决赛,决出各类奖项

注:具体时间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请及时关注大赛官网通知。

 

附件:

1. 参赛项目组别

【上传的文件:附件1 参赛项目组别.docx

2. 参赛项目报告

【上传的文件:附件2 参赛项目报告.docx

3. 项目评审指标体系

【上传的文件:附件3 项目评审指标体系.docx

4. 关于举办 2025 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的通知

【上传的文件:附件4 关于举办2025年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的通知.pdf

5. 关于转发《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关于举办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的通知》的通知

 【上传的文件:附件5 关于转发《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关于举办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的通知》的通知.pdf

 

                                                                                 教务处

                                            2025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