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教务处全体人员坚守“以生为本、服务师生” 的理念,以“工作不停档、服务不断线、保障不打烊”的担当,在专业优化、教学资源建强、师生服务等领域精准施策,全力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一、优化专业布局,适配发展需求
教务处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锚定“文科做精、理科做实、工科做强、交叉做活”的专业发展方向,扎实开展2025年度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在新增专业布局上,主动对接前沿领域与行业急需,启动药学、纪检监察、合成生物学、低空技术与工程、量子信息科学、数据计算及应用等专业“预申报”,为学科专业体系注入新活力;基于办学质量与市场需求评估,撤销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7个专业;将城乡规划、建筑学修业年限从五年调整为四年,实现专业精简、资源优化、提质发展。
二、建强教学资源,夯实育人根基
以建强教学资源为抓手,推动育人质量升级。积极推荐本科教材《数据结构》(C语言版)(微课版)(第4版)参评第二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引领;落实中华文化优秀课程多语种数字化全球传播计划,推荐《陶瓷文化》等12门课程申报;组织开展第十九批本科层次江西省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与校级规划教材申报工作,为申报教师提供全程支持。8月下旬,教育部公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校16门课程成功入选,在地方师范大学排名第3,江西省排名第2,截止目前,我校一流课程总数达48门,在全国师范大学中排名第10,地方师范大学排名第4。
三、深耕教学竞赛,智慧赋能课堂
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核心,以“精于业、善于学”为导向,教务处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理念,通过教学创新大赛、名师工作室引领等举措,推动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提升。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我校教师团队表现突出:数学与统计学院桂国祥教师团队获基础课程副高组二等奖,文学院邱莹教师团队获新文科副高组三等奖,为全校教师树立教学改革与能力提升的标杆。组织教师开展为期半个月的“AI赋能教学改革提质增效”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智慧技术赋能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AI技术应用核心课程的实践路径,推动教师积极探索并构建契合时代需求的智慧教学新范式。

四、聚焦考研服务,护航学子成长
暑期是考研复习黄金期,教务处推出“线上+线下”全方位支持举措。线上,系统整理历年考研数据、报考指南、复习资料,在学校官方平台及时发布;联合超星平台开设线上考研辅导课程,针对公共课重难点进行细致讲解,助力学子突破复习瓶颈。线下,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与各学院,开放多间暑期考研自习室,优化学习环境,及时维修损坏设施,为考研学子打造安静、舒适的备考空间,为学子保驾护航。

五、推动竞赛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务处统筹推进学科竞赛与社会实践工作。学科竞赛领域,启动数学建模、大广赛、蓝桥杯等国家级、省级竞赛校内选拔与培训,组建专业指导团队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竞技能力。在重要赛事中,我校学子表现亮眼,拟获国家级一等奖20余项:江西省第一届“中国庐山诗会”半决赛上,田晨同学成功晋级总决赛;第七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大学生组1个作品入围线下邀请赛,拟获全国一等奖。社会实践方面,联合各学院策划“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专项活动,6支队伍成功入选,通过开展普通话培训、文化服务等活动,推动“理论学习 + 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服务基层中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细化教学管理,筑牢保障基石
为确保教育教学平稳运行,教务处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在采购协调上,完成教学设备技术参数编制与修订,精准对接招标材料事宜,保障采购流程规范高效。在师生服务上,暑期轮流安排教师值班,用印盖章100余次。新学期准备工作中,积极细化落实教学计划,完成课程安排、教师调配,完成教材征订共计137337册,并对7034名2025届新生进行信息录入、分班和学号编排,积极联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教学设施进行全面排查维护,及时修复3384个损坏桌椅,为师生营造安全、优质的教学环境,为新学期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筑牢基础。
这个暑期,教务处以实干担当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未来,将继续以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为核心,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再深化,为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