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单位 | 成果名称 | 第一完成人 | 备注 |
1 | 财政金融学院 | 会计拔尖创新人才“三特三融四保”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黄小勇 | 重点 |
2 | 财政金融学院 | 同频共振师生互促:学习成果深度融入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付剑茹 | 重点 |
3 | 城市建设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三递进、四融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刘章生 | 重点 |
4 | 城市建设学院 | “两效齐驱,五重联动”: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认知实践教学模式 | 范正根 | 重点 |
5 | 地理与环境学院 | “学思践悟”:新时代地理科学人才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模式 | 钟业喜 | 重点 |
6 | 地理与环境学院 | 地理学“一制五化三融合”国家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罗津 | 重点 |
7 | 国际教育学院 | 三驱动五突破:商务英语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黄慧 | 重点 |
8 | 国际教育学院 | “中国心”国际化人才的“三三六”协同培养模式12年探索 | 熊智伟 | 重点 |
9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人才“学科融合、工程实训、产学研赛贯通、能力培养”教育模式的实践 | 陈义旺 | 重点 |
10 |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 以软件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主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揭安全 | 重点 |
11 |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 竞赛驱动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曾雪强 | 重点 |
12 | 教育学院 | “回归实践逻辑、聚焦工作问题”的《小学教育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 蒋喜锋 | 重点 |
13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一核三维、三实融合”旅游类社会实践金课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 | 万剑敏 | 重点 |
14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史学英才“三阶五融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李平亮 | 重点 |
15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基于实践育人的思政专业“社会调查”课程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周利生 | 重点 |
16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联三导三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 王员 | 重点 |
17 | 美术学院 | 协同化•项目化•全程化: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韩吉安 | 重点 |
18 | 商学院 | “一核二端三融四通”:新文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吉宏 | 重点 |
19 | 商学院 | “思创融合、四线联动”卓越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詹强南 | 重点 |
20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大学数学课程“五微四美三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桂国祥 | 重点 |
21 | 外国语学院 | 诊断牵引、个性辅导、双线融合的语音语调精准帮扶体系构建与实践 | 王凤娥 | 重点 |
22 | 文学院 | 新时代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詹艾斌 | 重点 |
23 | 心理学院 | 自助成长助人快乐互助和谐——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王敬群 | 重点 |
24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从在地出发”: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 康国卿 | 重点 |
25 | 音乐学院 | 德文美并举、立化育共生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 卢伟敏 | 重点 |
26 | 政法学院 | 五个“三位一体”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颜三忠 | 重点 |
27 | 公费师范生院 | 基于OBE理念教师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 | 项国雄 | 重点 |
28 | 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 | 基于深度学习“一核二境五维”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 | 杨南昌 | 重点 |
29 | 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 “五堂联动”立体化大思政教学模式 | 黄恩华 | 重点 |
30 | 教务处 | “四维共治、三员共导、五素共建”本科教育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梅国平 | 重点 |
31 | 财政金融学院 | “多维融通、交叉融合,教赛协同”的《经济法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从容 | 一般 |
32 | 财政金融学院 | “需求引领、教赛联动、多元协同”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叶松勤 | 一般 |
33 | 公费师范生院 | 具身体验、感悟生成、校社协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体系构建 | 何小忠 | 一般 |
34 | 化学化工学院 | “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王涛 | 一般 |
35 | 化学化工学院 | “教、学、研、赛”化学师范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探索 | 盛寿日 | 一般 |
36 | 化学化工学院 | 一核五观:化学教师教育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陶端健 | 一般 |
37 |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 数据科学新工科专业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钟茂生 | 一般 |
38 |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本科生第二课堂内容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践 | 江爱文 | 一般 |
39 | 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专业“读•思•行”(RTA)三段融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 裘指挥 | 一般 |
40 | 教育学院 | 四联四通·蝶式赋能·习学旋进:《教玩具制作》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 苏兰 | 一般 |
41 | 教育学院 | 高校师范生《教育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邓亮 | 一般 |
42 | 美术学院 | 基于“三阶段六环节”的《数码单反摄影》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 刘俊杰 | 一般 |
43 | 美术学院 | 新艺科造型基础课程真善美合一、三创五环节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 夏莹 | 一般 |
44 | 美术学院 | “教创一体”的中国画色彩教学创新与实践 | 王燕 | 一般 |
45 | 软件学院 | 跨专业、跨校、跨区域的线上线下“摄、设、剪、展”链式公共美育课程创新与实践 | 张路正 | 一般 |
46 | 生命科学学院 | “金课”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龙中儿 | 一般 |
47 | 生命科学学院 | 《遗传学》课程思政与教学创新相耦合的“一核两翼三阶段”教学模式实践 | 罗向东 | 一般 |
48 | 生命科学学院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植物学科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邹峥嵘 | 一般 |
49 | 生命科学学院 | 基于智慧环境下的COTP多元模式融合的《生态学(Ecology)》教学改革创新成果 | 简敏菲 | 一般 |
50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 龚海林 | 一般 |
51 | 体育学院 | “教-学-赛-导-创”五环融合的体育教育专业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 贺新奇 | 一般 |
52 | 体育学院 | 时空交融知行耦合:运动生理学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 | 黄文英 | 一般 |
53 | 体育学院 | 革命老区红色体育课程思政“一体两融三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戴永冠 | 一般 |
54 | 外国语学院 | 高级写作驱动的卓越外语人才OIO培养模式探索 | 刘春燕 | 一般 |
55 | 外国语学院 | “语教融合、实践驱动、创新引领”的卓越中学英语教师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李勇忠 | 一般 |
56 | 文学院 | 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汉语言文学精品课程群“一体两翼三提升”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陈志华 | 一般 |
57 | 文学院 | 基于课程教学三重革新模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陈海艳 | 一般 |
58 | 文学院 | 服务国家战略的汉语国际教育“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刘楚群 | 一般 |
59 |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三层次四模块三导向”模式创新与实践 | 王芳 | 一般 |
60 | 心理学院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计》“身心境”合一的体验式学习体系建构与实践 | 易芳 | 一般 |
61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四力”人才导向的“四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 程前 | 一般 |
62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两抓手”促“四能力”提升:信息科技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 刘赣洪 | 一般 |
63 | 政法学院 | 地方师范院校构建“四通”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刘为勇 | 一般 |
64 | 政法学院 | “1+2+3+X”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刘庆玉 | 一般 |
65 | 政法学院 | “服务学习—社会公益—行动研究”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 王小军 | 一般 |